讀罷《木蘭無長兄》穿越小說後,我有很大的失落感。
故事背景是我非常不熟悉的南北朝,而在網上找到的資料也只是一些大事紀,不能滿足我的好奇。於是,我便去挖自己的書櫃,看看有沒有買了南北朝相關的歷史書籍而又被自己遺忘了?
然後,找到這本《魏晉原來是這樣》,還是張程著作的。
我想,以前讀中國歷史書時,總是把魏晉南北朝規劃到一個範圍,讀魏晉,應該就能窺到南北朝的面貌,便耐著性子,跟著張程梳理的魏晉歷史脈絡,去瞭解一下這個對我來說是個很混亂的朝代──王朝頻更迭、漢胡爭霸、群雄佔土割據,比三國甚至戰國時代還要讓我眼花潦亂。
然而,作者張程,就是有本事將這麼一個混亂、權臣輪番上台、鮮多民族冒起逐鹿中原的一個朝代,梳理得乾淨俐落。他一貫地以人物為敘事主軸,讓這些人物的個性面貌與歷史事件接合,加深讀者的記憶。
我非常喜歡他以“禪讓”作為魏晉的敘事開始,因為,魏晉朝是個皇權衰弱的朝代,把弄朝野的權臣一個接一個,然後,“禪讓”帝位的戲碼一出接一出地上映,從漢獻帝劉協“禪讓”曹丕建立魏王朝開始,曹丕給他之後的權臣立了一個“榜樣”,原來帝位可以不經血刃這樣得來的,而且還有各種“祥瑞”加持,“天命所歸”,然後司馬家又被曹家“禪讓”建立了晉朝,戲碼照搬,而群臣及既得利益家族都默不作聲接受了皇權轉換、王朝更迭,所謂“忠君”的思想已蕩然無存,忠權忠利更好。
因為司馬家得帝位容易,而且登上帝位的司馬皇帝們,有真材實料的少之又少,更有兩個白痴王,為權臣開了方便的大門──當權傾朝野不滿足了,就讓皇帝挪位子讓他登上。
張程梳理著正統王朝──魏朝與晉朝的同時,也為讀者介紹割據中原、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雖然這些王朝有的歷時短暫,有的內亂不斷,但卻因為張程的梳理與敘述留下而加深了印象,例如說建立燕國的鮮卑慕容,家族有內訌傳統,國家被滅後,又念念不忘復國,前前後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及北燕等五國,因內訌被滅又復國,還是“白眼狼”的最佳典範,這麼戲味重的一個皇朝家族,難怪金庸老爺子也將慕容家的“趁亂復國”的抱負寫入小說,創造了《天龍八部》中念念不忘復國當皇帝的慕容父子了。
在讀著《魏晉原來是這樣》其實有許多趣味。例如,“五斗米教”是我在讀《天龍八部》時看到的,覺得很神秘,卻原來在張程的述說中,這不過是一個被流民利用,作為起義的旗幟而已。再來,就是著名的“王謝”家族如何在南渡後的東晉朝站穩腳跟,成為第一世家,而這個家族的崛起,都離不開他們家族中的一些傑出人才,審時度勢,又務實,懂得取捨,是時勢造英雄的典範。
除此,張程也不忘介紹魏晉時的著名文學家,曹植也好,竹林七賢也罷,還有陶淵明,認為是因為皇權衰弱,造就了他們狂放自由的魏晉風骨,當然,當中也有備受政治迫害的,嵇康便如是。
全書四百四十六頁,說著歷史人物如何登上歷史舞台又如何退場,但我卻不斷地有疑問,在這個戰火不斷的朝代,普通百姓是如何活下去的?國家一直打仗,大大小大的王朝一直更迭,殘酷的統治者一抓一大把,百姓不斷受戰火衝擊,或許不斷被勞役,朝不保夕的,怎麼活?
而在最後一章〈魏晉人怎麼過日子〉中,張程給了我答案:雖然苦難不斷,日子還是要過的。所以魏晉朝的節慶特別多,人們在在慶祝節日上增加了濃厚的喜慶、快樂和自我陶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添加了許多內容,有的甚至轉變了節日的方向,例如,五月初五本是邪佞當道、五毒並出的惡日,更沒將屈原聯繫起來,但在魏晉朝時,被稱為端午,轉為喜慶的日子了。
當我將《魏晉原來是這樣》讀完後才發現,我心心念念想知道的南北朝歷史竟不在這本書的討論範圍中,而是得讀另一本《南北朝原來是這樣》,頓時想起自己當初訂購《魏晉原來是這樣》時,拒絕了書店店員的詢問:“要順便訂購《南北朝原來是這樣》嗎?”此時,搥胸後悔不已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