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蘋計劃》是我在熱啃著基督教相關的書籍時,“出軌”看的推理小說。
作者橫山秀夫是我最喜歡的日系推理作者,目前正收集著他所有的作品,可惜他的作品不但少而且難找,這一年來跑了兩個書展,也只有搜到兩三本而已,而《羅蘋計劃》則是我聞名已久的橫山秀夫“處女作”。
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故事簡單來說,就是由於警方得到密告,因此便翻查十五年前的一宗被判斷為“自殺”的某高中女教師死亡案件;當將涉嫌的人物捉來偵訊時,不但挖掘出一個又一個密封了十五年的秘密,更環環相扣地指向一個既已瞭然於胸卻又疑團團重重的結果──死者是死於他殺而非自殺,而兇手未知……
看這部小說時,我格外感到時間緊迫。這不但是因為書中的高中教師死亡案件的追訴時效只剩二十四小時(換言之,警察追查此案的時間只有二十四小時而已),也因為此書是向朋友借來的──而她,則是向圖書館借的──借期迫近,再加上此書還有下一個朋友在等待閱讀,因此,我非得在一天內將之啃完不可。
不過說實話,真正讓我一天之內讀完此書的原因,並非“借期”,而是書中的緊湊情節,讓我一直捧著那書,不願放下。
書中一開始就是警方管區幹部與跑社會線的記者歌酒言歡的尾牙宴。接著因為密告者密告十五年前的某“自殺”案實為他殺,涉及當年調查的警察幹部一個個借故消失尾牙宴,而由於此案的追訴時效只剩二十四小時,而當年由於判為“自殺”,調查資料不但少而且草率兼簡單,使此案深陷一團矇矓中,讓展開第二次調查的命案因應室部員紛紛感到棘手不已,而唯一的籌碼,就是密告者密告的三位學生的名字和“亞森羅蘋計劃”這幾個字。這些有限的資源使讀者的緊張情緒也因為時間而繃緊──不曉得是否能二十四小時內破案?
故事情節是以現實與回憶交替進行,一方面讓讀者通過警方對嫌疑犯的偵訊瞭解十五前的死者面貌與其周圍的人物,另一方面則讓讀者一步一趨地跟著警方的調查腳步去挖掘真相。而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橫山秀夫筆下的許多人物,每一個人都深刻刻劃,形象鮮明,例如年少叛逆但如今順從聽話的嫌疑犯一,喜多;外和內冷,時時抱持與同僚競爭心的“招供”專家,寺尾;頭腦冷靜但屬警察“逆異分子”的因應室指揮官,溝呂木以及其他警員,即使是回憶敘述中的人物,如行為開放的女教師、暴力體育老師、竭斯底里的音樂老師等,也讓讀者感到栩栩如生,絲毫不會搞亂了人物。而他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針對人物的性格精準地描繪該人物的心理活動,使那些人物不只是眼看到的紙面形象而已,而是可以跳出紙外,對應我們周遭的形形色色人群,使你不禁也跟著情節的進展,對現實與虛構交替思考。
這,就是橫山秀夫作品給予我的獨特魅力。
不喜歡橫山秀夫者,會認為他的作品沒有趣味,總是藉人物叨叨絮絮地說著一些看似不相關的事;然而喜歡他的,則會被他的寫實所折服──真相只要繼續追查就會有,而正義?千萬別太奢望了,往往淹沒在權力之下。儘管他的作品“溫和”地充斥了許多不倫關係、齷齪人性、對主流社會無情控訴,但他仍讓你感到一些希望,那些在人性中閃耀的溫情與溫暖──“如果你總是做壞事,那你就不會留下任何回憶,那不是很無趣嗎?”
《羅蘋計劃》的確是個精彩的故事,然而我卻很懷疑,一個人,怎麼可能把十五年前所發生的事情細節記得那麼詳細呢?當人也許連十五年前的自己的面貌都記得不清楚的時候,文中的嫌犯們似乎連每個人的表情、動作和說過的話,都記得鉅細匪遺,記憶力簡直屬於超人級。
因此,對照現實,話說十五年前,我就沒辦法做到了,你呢?
*2010年10月8日發表於“鮮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