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終於等到《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上映。

十年,戲中的孩子們,都長大了,眼神也有著大人們的滄桑。而滄桑,也正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後一部最需要的感覺──在追與被捕之間、在信任與背叛之間,以及在愛與抉擇之間。戲從一開幕,就已陷入愁雲中,與親人的分離,莫說赫敏刻意用魔法抹去了父母對她的記憶,即使是不曾有過良好關係的哈利與姨丈一家的訣別,也讓人黯然傷感。

接著,就看到丹尼爾的演技──七個哈利同時出現時,真的挺考驗他的表演,而他,的確精準做到要求,六個“假哈利”同場,即使不看服裝,也可分辨誰是誰──佻皮的韋斯萊孿生兄弟相互對望,一臉逗趣的表情;雙腳合攏、雙手手指交纏的“美女”芙蓉;粗獷、表情不羈的萊恩;表情凝重、在思考中的赫敏,以及滿臉不甘不願、被迫前來的“順手牽羊”蒙頓格斯。

我覺得丹尼爾表現最妙的地方,還是演“芙蓉”抱著未婚夫──比爾.韋斯萊時的表情,那種依戀唷,真是把待嫁女子、將一切交給愛人的心態演得維妙維肖,在此,不得不稱讚一下。雖然,除了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讓人驚艷外,此前幾部,他的演技只能算是達到了商業電影的交差程度,然而看到這幕後,覺得他的確是有演戲的天賦,而非小時了了。

至於劇情的進展,我認為導演處理得張馳有序──先是親人分離,接著是七個哈利轉移時被食死徒以及伏地魔追殺,再然後是婚禮的準備,接下來是魔法部部長被殺、魔法部淪陷,哈利與萊恩及赫敏的逃亡開始。有一幕導演處理的很妙的地方在於,赫敏與追捕人面對面,兩人之間只有一道魔法結界之隔,赫敏瞪著看不見她的狼人,大氣都不敢呼出,而狼人雖看不見她,卻可以嗅到她的香氣,寂靜的相對,比追與逃的戲碼更有驚出冷汗之力。

最後,已是自由身的家養小精靈多比,為救哈利一群人而犧牲了,還真賺到了我的眼淚。而兩個小時多的電影,卻在此後不久,落幕,而下一部,留待明年再續。

此部是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中我相當滿意的一部,緊張中,還不忘娛樂,然而,因為原著中人物眾多,而且系列的每一本書中人物,皆與第七本環環相扣,由於之前的幾部系列電影,有好些人物之間的關係都只是匆匆帶過,或索性刪除,乃至來到作為收尾的《死神的聖物》,有些以前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原來來到最後竟是有相互的關聯性的,因此要圓滿交代有些此前不曾出現的人物,實在是一種考驗。但編劇與導演皆取捨得相當大膽,一貫維持之前的作風──人物萬花筒般出場,大家的關係與關聯性皆匆匆帶過。

這就無怪乎觀眾看罷此電影後有兩種不同的反應。

看過原著的我,對此電影的表現還算滿意,但略嫌人物關係交代得不夠詳細;而未看過原著的同事,則批評說,此電影有些拖,導致有些沉默。

我非常瞭解的同事的心情,若從他的角度去看的話,我是相當同意他的觀點,因為導演太注重於“逃亡三人組”間的不信任與相互依賴,所以有相當多的鏡頭都在拍攝他們的爭執與分歧,還來了一幕在萊恩離開逃亡組後,哈利與赫敏共舞的鏡頭。讓未看過原著的人覺得劇情拖曳,卻讓看過原著的我自行補上導演未拍的原著情節,去接近導演拍攝此幕的深意──愛著萊恩的赫敏,在萊恩走後,一直默默跟著不知自己該何從何去、沒有任何計劃去完成任務的哈利,雖然她並沒有流露傷心,但在夜深時,她總是縮在帳篷的一個角落,緘默不語。哈利為了讓她開懷起來,所以才邀她共舞消悶氣。然而,共舞中快樂地笑的赫敏,卻在舞畢後又陷入情緒低落,因為,她愛的那個人,並不在她身邊,想要真心開懷起來,也難。兩人間的共舞,只有朋友情誼的交流,而沒有曖昧橫流其中──這,我猜,就是導演想透過這支舞想要表達的原意。

因此,對於同事的抱怨,我只能請他去看原著。而我想,導演與編劇對於萬花筒人物穿花似的安排,也是基於瞭解入場的觀眾,多數是看過原著的,並有信心,即使不滿交代得太匆匆,也不至於對他們太苛刻,畢竟,拍攝長達十年的系列電影,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想看到它結束的那天。

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原著作者、編劇、導演、演員,還是讀者觀眾,最後都是贏家,因為大家各取所需,相互滿足了彼此的需要──利益歸製作魔幻的人,而滿足感歸想暫時逃避真實世界殘酷的群眾,皆大歡喜。



p/s:惆悵的我,在看完電影後又重看了一遍原著,仍迫不期待著《死神的聖物》下部的上映……

 

 

 

*2010年12月20日發表於“鮮文學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