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鬼才導演與一個鬼才演員,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是合作無間,還是水火不容?

對於添.布頓(Tim Burton)和莊尼.狄普(Johnny Depp)這一對鬼級老拍檔而言,當然是前者,而且常有驚喜。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是我相當喜歡的電影,重覆觀賞的機率高得我自己都數不清了。添.布頓的電影,向來都充滿黑色諷刺元素,例如他執導的《蝙蝠俠》第一第二部,除了陰鬱黑暗,裡面的人物都不是完人,均有瘋狂的一面,而最讓人感到刺激的是,你永遠不知道添.布頓從這一幕到下一幕會帶給你怎樣的觀感,可以是震撼,也可以是瘋狂爆笑,但他卻總能在瘋狂之餘給你很深的寓意,可以回味無窮。

而《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就是這麼一部名字聽來一般,卻寓意深遠的電影。

電影與其說是用來刻劃時下孩子的壞習慣,不如說是用來諷刺養出這些孩子的父母。

五個小孩,因為得到Willy Wonka巧克力老闆的邀請金券,而有機會進入已遣散廠內員工、關閉了十多年Willy Wonka巧克力工廠參觀。因為這是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的機會,希望能藉此進入廠中一窺無員工作卻繼續生產的Willy Wonka巧克力工廠的秘密。

得到這些金券的孩子,將由父母其中一人或監護人帶往參觀。而若有孩子通過一些考驗,將得到意想不到的大禮。

電影並未花太多篇幅來描述其他孩子得到金券的經過,但從他們在受訪時陳述得到金券時的經過,就已表現了他們的性格:有的貪吃、有的任性、有的自我好勝、有的更是只沉迷電視遊戲當中,而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的縱容、有的一昧寵、有的虛容、也有的因不瞭解孩子而放任之,只有主角小查理,是唯一一個從窮人家庭出生,家中什麼都缺,但就是不缺愛。這些孩子,都過份早熟,已失卻童真,在參觀工廠的過程中,虛偽、貪婪、無禮一一表露無遺,而他們的父母卻沒有作出指導,以致在工廠內,那些性格壞的小孩都一一因“意外”而被清除出去,獨留那個在愛的氛圍中長大的查理,雖早熟,卻仍保留著童真和孩子應有的想像力。

他雖然贏了“大獎”,但也同時失去了,因為他不願用放棄家人的條件來交換“更好的生活”。他對父母、家人的愛,後來感化了一直缺乏愛的Willy Wonka,同時也陪同Willy Wonka回家化解與父親二十多年的心結,電影最後歡喜收場。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依然延續添.布頓向來的瘋狂,然而卻把他最愛的黑暗畫面化作繽紛色彩,而諷刺味依舊。至於他的“御用”演員莊尼.狄普,也很稱職地演出電影中的怪胎巧克力工廠老闆Willy Wonka,可以在這一秒人前裝傻嘻笑,轉過頭來就陰霾滿臉,卻又不時表現孩子氣而又想在人前維持成人樣,與那些被邀請到他工廠參觀的五個孩子相比,更顯得像小孩。只是,他似乎收斂了一些瘋狂性,表演只能算是有預料中的驚喜,因為他的光芒被戲中另一個演員給搶光了──飾演Oompa-Loompas族人的Deep Roy。後者一人分飾多角,又跳又唱,而最搞笑的是他不苟言笑卻總讓觀眾因他的嚴肅表情而發笑。不過,我還是非常喜歡莊尼.狄普的眼神,可以在每一幕都有變化,清楚表達那位天才瘋子老闆的內心變化──促狹、害怕、厭惡、看好戲、憧憬等相互交替著,所以不難明白,為何他會成為添.布頓的“御用”演員,除了因為兩人的交情,也因為只有他才能為添.布頓的電影人物添加更多的神彩。

重看這部電影,讓我發現,電影中的Willy Wonka其實是添.布頓自己。他的電影一直以黑暗、諷刺示人,但往往卻深藏了一種因尋覓愛而瘋狂、因愛而獲得救贖的意義。而這部五彩繽紛的電影,雖不黑暗,但更明顯地以“尋找愛”為主題,讓我更明白,這鬼才導演,其實一直都只是個“孩子”。




十言甫語:在鮮網發文最苦惱的是標題。設定不能超過二十個漢字,但有時電影名字本來就長,再加自己設的標題,往往“一不小心”就“超標”了……。

 

 

*2011年4月29日發表於“鮮文學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