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被一開幕的殺人情節騙了,而看完整部電影。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倫敦。

一個鄉下年輕人,Dorian Gray,突然有一天,被告知叔叔的遺產全由他繼承,於是隻身來到倫敦,入住了叔叔留給他的大屋,並開始了他在倫敦的上流社會生活。

他俊美的臉孔、純真的氣息,為上流社會注入的一股新鮮空氣,並迅速成的上流社會的新寵,同時也結交了新朋友──亨利勛爵。然後,他在這新朋友的帶領下,除了更順暢地跟倫敦的上流社交圈打交道以外,也見識到倫敦低下階層的社交生活,而對一個劇院女伶一見鍾情。

然而,兩個人的愛情卻遭到亨利勛爵的暗地裡反對,就在Dorian Gray與他女伶私訂終身並決定結婚前夕,亨利勛爵把Dorian Gray帶到倫敦最糜爛、最聲色犬馬的地方放縱。女伶得知了他的背叛,後來自殺,也同時,將Dorian Gray也殺了──純真的Dorian Gray從此成為倫敦上流社會圈的花花公子,淫慾對象,男女老少皆有,而亨利勛爵則是背後推手。

後來,發生了一些事,Dorian Gray離開了倫敦。二十年後,他重新回歸,卻讓人人驚訝不已,儘管亨利勛爵已白髮蒼蒼,儘管他的女兒已長大成人,Dorian Gray仍然年輕俊美如昔,不老容顏惹來種種猜測,但卻都讓人猜不透其中的秘密。

亨利的女兒愛上了Dorian Gray,亨利為了阻止他們相戀,千萬百計地尋找Dorian Gray的不老秘密。最後,果然讓他發現了,那是一幅畫,Dorian Gray的畫相,而他也同時知悉了Dorian Gray更罪惡的一件事──殺了一個人,那是他與他的一個朋友,是個畫家,也就是幫Dorian Gray畫相的人。

結果如何?當然,類似這樣的故事,總是會有一個較讓人憧憬的結果,原本純真的人,即使沉淪罪惡,內心深處總是藏著最初的良知,尤其是當他獲得真愛時──他也愛上了享利的女兒。於是,為了讓她獲救,他決定毀了自己這已與惡魔交易了的不老軀殼,再然後,劇終。

雖然,這故事的背後含意不俗,但導演眼高手低,即使有些鏡頭拍得唯美,也無法掩飾導演說故事手法的拙劣──只把重點放在Dorian Gray如何縱慾──天天參加倫敦的上流社會Party、男女通吃,卻沒經營好他在與惡魔交換了靈魂後的心理掙扎,以及他如何在真愛與不老慾望間作選擇的深入描繪,通俗不足,卻又高雅不起來,陰暗懸疑欠奉,唯有主角如何色誘那畫家朋友以防止他去探索那畫相秘密乃至最後殺了他的一幕,兩男的對手戲──一方心懷不軌的嫵媚色誘,一方突然被戳破秘密──喜歡男性──的掙扎與受不住誘惑,堪稱電影中最佳的一幕表演。我想,也許是原作者,王爾德本身是同性戀者的關係,導演才如此刻意表現這幕吧?但無論如何,這也只是猜測而已,我並沒讀過原著,也並未真正認識王爾德這十九世紀的唯美主義作家,只知道他是著名的同性戀者,所以並不奇怪他的作品中會有許多自己的真實投射。

其實,撇開電影不談,單說內裡的人物的話,那些上流社會的紳士淑女,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個個雖然表面衣著光鮮,談吐得體,卻在背後淫亂不堪,不管是誘或被誘,姦或被姦(應說是“和姦”),都在在地表現了這些所謂上流人的生活──糜爛,卻蒼白,而且,簡直浪費生命,所以,亨利的女兒,一個愛攝影、獨立特行的女子,才會讓Dorian Gray傾心,因為,她顯得與那上流社會是如此格格不入,就如最初的Dorian Gray自己。

而Dorian Gray的“好友”亨利勛爵,他彷彿才是那個帶著Dorian Gray沉淪慾海的惡魔,卻始終以“天使”的身分示人──將Dorian Gray介紹給一個又一個貴婦,讓他以俊美的外貌,將那些淑女變成淫婦,從中獲取快樂。若非他自身的利益有損──女兒愛上了Dorian Gray──怕他的淫爪波及自己最愛的女兒,他才不會主動去阻止Dorian Gray的淫亂舉動。不過,他最後也付出了代價,雖然打敗了Dorian Gray,卻從此失去了女兒的愛與尊重,並從此不再相見,而陪伴他晚年的,只有那幅Dorian Gray的畫相。

劇終前,聽他對Dorian Gray的畫相說,“poor boy”(可憐的孩子)時,並未有絲毫悔意,只有掩不住的得意,真是讓人感到心寒──有錢有權者,就是這樣憑一己之喜好,將其他人玩弄於股掌,作弄得生不如死,即使自己也許並未得到一些好處。

原來,人人稱羡的“上流人”生活,並不是許多人表面所看到的那樣體面與完美,而人性中的劣質,並未因社會階級的區分,而有所不同,反而因為有權和有錢,更加將人性慾望擴張得無限大。

因此,奉勸大家,咪搞(不要惹)上流人。

 

 

 

*2010年12月10日發表於“鮮文學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