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530868  若龍應台的《目送》,你讀到的是感動,那《大江大海1949》你讀到的是悲慟。

若《目送》是龍應台的生死書,那麼《大江大海1949》就是龍應台為千萬個亡魂申訴的控訴血書。

那個年代,時局不安,世界動蕩,整個地球因為人為的私慾而在山動地搖。

大戰爭、大遷移、大分離、大死亡、大悲慟、大痛苦,在那個年代,在每個人的小小心臟中來回輾轉,不堪負荷的──死亡,熬過去的,則在時間巨輪下孤獨地老去,然後帶著經歷過的歷史、掩埋深處的傷口湮沒。

而為這年代的人們帶來這巨大痛苦的機器──國家,則年復一年地,紀念戰爭勝利、慶祝建國,連回顧歷史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會對所有的亡魂說聲“對不起”。

這本書,每篇文,字字句句,簡單易懂,但“難”讀。

它的難,在於它的平常字眼,讀來卻那麼的心酸眼澀;

它的難,在於它寂靜無聲,讀來卻那麼鏗鏘,不絕於耳;

它的難,在於它的筆觸那麼地柔軟,讀來卻字字句句穿心;

它的難,在於它的篇章一氣呵成,卻只能讓你,因為激動、悲傷、痛哭流涕而斷斷續續地讀,直到書封底合上,仍然泣不成聲。

書,從“行道樹”開始。

為什麼是行道樹?

龍應台如此闡述:

“我自己十九歲的時候,父母之於我,大概就像城市裡的行道樹一樣吧?這些樹,種在道路兩旁,疾駛過去的車輪濺出的髒水噴在樹幹上,天空漂浮著的濛濛細灰,靜悄悄地下來,蒙住每一片向上張開的葉。

行道樹用腳,往下守著道路,卻用臉,朝上接住整個城市的落塵。

如果這些樹還長果子,他們的果子要不就被風刮落、在馬路上被車輪輾過,要不就在掃街人的咒罵聲中被撥進垃圾桶。誰,會停下腳步來問他們是什麼樹?”

而等她驚覺、想追溯“行道樹”來歷的時候,一棵早已倒下,一棵正在枯萎中。

於是,她帶著枯萎的樹──患老年痴呆症的母親,美君,回到她的家鄉探親。

家鄉在哪裡?

淳安。

淳安在哪裡?

在水裡。

淳安,這個曾由明朝名臣海瑞當過縣令的古城,是由三國時吳國的大將賀齊所開闢的,然後逐漸發展成吳國的文明小城,薪傳上千年。

城裡房屋,黛墻青瓦,雕樑畫棟;房中的衣櫃、吃飯用的八仙桌,甚至是餵狗的碗,都是古董。

然而這個古城,卻在一聲“趕英超美”的口號下,因建築“文明”象徵的水壩,而沉入水底,從此在地球上消失,不留痕跡。

那是1957。

然後,龍應台帶你追溯美君離家的時間,那讓她與家鄉一別則隔絕了六十年的年份。

那是1949。

這是一個華人大遷移的年代。

所有自願的、非自願的,各懷目的,各懷希望,各懷悲痛,別離至親、離開家鄉,奔向未知──那個一上了火車、一上了船,就是一輩子的未來。然而,不管你決定上或下,未來的主宰也許都不在你自己手上,是生是死,端看,運氣,而非國家這個機器。

於是,遷移的華人,各自遺落,香港、台灣、東南亞,乃至全世界。

於是,有了外省人與僑民。

於是,各自有了隱而難言的痛。一痛,六十年,而尚無絕期。

然後,龍應台再追溯,人,一般平民的大隱痛。

那是,1945,1944,1943,1942,1941……。

全世界,亂了套。

全球湖水、江水、河水,變了顏色,染紅了。

全球的陸地,地上地下,遍佈屍骨。

全球人類的眼淚,讓海水線變得更高,使海水變得更鹹。

也許,至今你仍怨恨製造這亂象的人──德國人、日本人。

但龍應台也讓你換個角度,站在他們那方,看看當時製造殘酷景象的人在想些什麼。

在戰爭前線的德國兵埃德沃的一封家書寫道:

“親愛的瑪麗亞,今天特別晴朗,黑色的松樹在白雪的映照下顯得如此豐美。我們距離列寧格勒不到一百公里了。砲車的輪子在雪地裡輾出一條花紋的印子。經過一片開闊的原野時,我還很擔心部隊的位置太暴露,但是我同時看見無邊無際的白色平原,遠端濃密的松樹像白色桌布的繡花滾邊一樣,令我想到:這美麗的土地啊,什麼時候才會有和平和幸福?

……親愛的瑪麗亞,八月的暖天,你們應該在忙著收割麥子吧?我倒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夏日的麥田歌。歌,總是使我強烈地想家。昨天又看到夕陽從山頭下去,那樣不可言喻的溫柔,總算使我在這可悲可怕的地方得到一點點心寧深處的安慰。”

在新幾內亞的日軍田村吉勝的日記:

“離開故鄉已經數月,寄出的信也許並未寄達,故鄉的音訊全無。雖然不敢奢望活著回去,但寂寞之情,深深充斥著我身為士兵的內心。空的汽油桶,暫代澡盆,水滿了出來;一如往常低垂著的,是南國的夕陽。身邊的戰友接連逝去,能否再讀到來自家鄉的信呢?”

家鄉,無論你是在逃亡的難民還是在前線的士兵,都魂牽夢縈;然而,家鄉所在的國家,卻讓你不得不別離、奉獻和犧牲。

龍應台在書中最感嘆的是,被捲入這些戰場中,為失控的國家機器效忠的,有好多好多是十多二十多的年輕人,她說,如果每一個年輕人都能獨立思考,並在這價值混淆、局勢動蕩昏暗的關鍵時刻,看清自己的位置,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價值,這個世界會不會有一點不一樣呢?

在一篇訪談裡,龍應台更進一步說到個人和集體的關係。

“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很複雜,有對抗,也有合作和支持。在集體裡,個人有責任做判斷,若個人有反省和覺悟的能力,才能避免集體變成一個失控的機器。”

讀著這本書,彷彿讀著千萬個亡魂的血書,會讓你迸出眼淚,然後感慨,然後謙卑;你也猶如背負著千萬個無辜犧牲的亡魂的願望,進而自省,然後覺悟,並看清自己獨立思考的價值,明辨是非對錯,勇於表達意願、勇於對抗。

戰爭,沒有勝利者。所有人,都是失敗者。

但你要以失敗為榮,因為唯有失敗,自傲的人類才會變得更謙卑和惜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十甫 的頭像
    十甫

    甫拾即是

    十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