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530865  

朋友說得對,書非借不讀。

向上司借來的《目送》,是龍應台最新的著作,全書311頁,共74篇文章,每天一小時閱讀的時間,一星期終全書讀完。然而,闔上書的那一刻,心卻無盡惆悵,悸動如前幾夜。曾有多少個夜晚,我帶著眼淚,握著拳,揪著心,入睡。可奇怪的是,一覺睡天亮,夜不夢,心不躁,醒來總有睡飽的感覺,也許,是心靈得充電的關係。

久慕龍應台的大名,卻從未認認真真看過她的書,因為怕。龍應台給我的感覺太理性,用詞咄咄逼人,看事、看物、看人,一針見血,讓所有偽裝者無所遁形,露出原相,盡顯醜陋。在我心中,她是個女強人,並一直以為她長得高大,然而有幸出席她一場演講,才發現,她,原來是“小”女人,從此,不再怕。

《目送》,是龍應台的生死書,寫她爸爸的死、媽媽的老年痴呆、兄弟間有限的相聚、兒子的疏離,以及朋友的溫暖,猶如一場生活劇,一篇一景,用平實、簡單的文字絮絮道來,卻不覺厭煩,反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龍應台的喜怒哀樂,有對生、老、病、死這自然循環的探索與無奈,如“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訢你:不必追”;有終於發現兒子長大後的惆悵,如“然後有一天,一個個兒很高、腿很長很瘦的年輕人,就在那光天化日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很認真地對你說:「我已十八歲了,你真的應該克制一下要牽我手過街的反射衝動。」;更有她一貫對人文的關懷與控訴,“在阿富汗,在巴勒斯坦、安哥拉、蘇丹、中亞、緬甸……在這些憂傷的大地裡,還埋著成千上萬的地雷。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還生產著地雷,兩億多地雷等著客戶下單。埋下一個地雷,只要三至二十五美元,速度極快;要掃除一枚地雷,得花三百至一千美元……”。除此,書裡也記載了她的生活小故事,例如煮粥、聽鳥嗚、看猴子等……字字句句,或讓你發笑,或讓你哀傷,或讓你無奈,直搗心田,使你沉澱、深思、反省。

看她說,媽媽有一晚瞅著她看了半晌,說:“你好像我的女兒。”讓她吃驚,也讓我害怕。因為,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狀況,若有一天,我的媽媽也如此問我,我該怎麼辦?我一直沒有好好去想這個問題,也許,一直跟媽媽住在一起,仍然當她如年輕的“女超人”,主內主外,母兼父職,無所不能,對孩子有應必求,以至忘了歲月的無情。今早,認真地看了媽媽一眼,發覺,她又長胖了、頭髮又斑白了些,本該好好休閒的她,仍然忙得團團轉,為我煲藥,給我打包飯盒,把我照顧得比學生時代時更好,讓我愈加懶惰;可是,我還是常嫌媽媽囉嗦、嫌她多話、嫌她佔用了我的休閒時間……

如果,有一天,媽媽不認得你了,你該怎麼辦?

龍應台問。

而她更深的意思是,如果她走了,你怎麼辦?

我慌了。

雖曾想過媽媽終有離開的一天,也曾不經意地夢見過那一幕,夢中的自己面無表情、冷靜、有效率地辦媽媽的後事。過後,當自己一個人留在屋子裡頭,下意識地喊媽媽時,卻沒有熟悉的聲音回應,於是,哭了,夢裡夢外。

我愛媽媽,可是我不會直接向她表達,反而會用種種藉口淡化自己對她的愛,因為害怕若有一天她不在了,我無法承受失愛的那種痛。

一直覺得這理由理所當然地讓自己大嫌特嫌媽媽的“不是”。

而此刻,龍應台讓我懂了。

愛,需要及時,也無需任何藉口,更不能充滿藉口;而別離,是需要學習的,雖然痛,但還是要學,因為人類是唯一一種生物,是需要通過學習去瞭解一切事物的,包括情感。

《目送》,是龍應台的生死筆記,更是一本讓你觀照自我的“生死經典”,值得收藏,並重讀,再重讀。





十言甫語:2008年12月30日,終於買到《目送》了。可惜,這本自家擁有的書,一帶回家就被放上書架,想來,最近一年都不會再翻了。果然是,書非借不讀,笑。

 

 

*寫於2008年,2010年7月25日發表於“鮮文學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