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著這部電影的中譯名。

有人將之翻成《驚魂鋸》,但看了電影後,我覺得“驚魂”這兩字實在不夠表達電影所表現的震憾與無助感,所以認為《奪命鋸》會貼切點,雖然有點俗。

電影一開始,黑魆魆的畫面就讓你感到不舒服,但好奇心被挑起,畢竟電影才開始。

這是一部血惺的驚悚電影。

血腥程度不比其他更血腥的電影,驚悚氣氛不比其他驚悚電影,然而,彌漫在電影中的無助感,則無以倫比。

因為,故事以人的本能為出發點。

醜陋的人性。

電影裡有一個殺人狂徒,讓人以種種方式喪命,但他從未親自動手殺人。

他只是運用他的智慧,設計了一場又一場的殺人遊戲──提供一個場境,迫人陷入絕境中,卻又提供一個活命的方法,讓你在活命、恐懼以及良心之中徘徊掙扎,並不斷承受時限的壓力,逼催你作出選擇。

最後,殺人的,是死者自己。

人性的醜陋、無助、無奈,在電影中表露無遺,作為觀眾的我們,在簡陋的場景、陌生的演員臉孔中,迫切地等待他們做生死選擇。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即使他們成功不死,也得付出代價。

活受罪。

沒有比這個更無奈了。

就如一般驚悚電影,“殺人”狂徒最後顯身,然而這一次,卻沒有“正義”之士將之除去……電影結束,遊戲繼續。

故事很強,點子很新,但美中不足的是,殺人動機不明確。少了刻劃“殺人犯”的內心活動,也就有虎頭蛇尾之嫌,結尾的現身,也只能換來一句,“哇!原來是他!”

揭露只為揭露,之前卻沒有形跡可尋,比讓我印象深刻的《Copycat(模仿犯)》那種震驚感差了一載。不過,當你知道,導演以及編劇的只不過是年輕的大學生時,你就會對此部電影另眼相看。

因此,讓我感覺差的,不是電影,是心情。

只求老天有眼,窮我一生,不要讓我陷入這種遊戲中。

這不是考驗,是奪命。

我怕死。

 

 

*寫於2004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