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情到底如何產生?

這真是非常有趣的問題。

若把這問題丟上Google去搜一下,你會找到一堆很有趣的答案。在這裡為大家簡略地報告一下我所搜到的結果:

基因學者說:“愛情之所以產生,是源於我們體內那經由幾萬年進化而成的基因物質,可促使人類為繁衍下代而尋找交媾對象;而若這基因物質與荷爾蒙相互結合運作的話,就會讓人類產生生理上的衝動。”──嚴格來說,這是因生理產生的“性”衝動,而非愛。

現代精神生理學學者說:“互相愛慕的男女,雙方所發出的腦電波頻率大致相同;相愛越深,則和諧共振的頻率圖譜會更優美。”──腦電波呀,看不見也摸不到,但相愛的人應該感受到吧。由此延去想的話,一見鍾情應該是因為基因物質+荷爾蒙+腦電波而致;日久生情則是因為基因物質+荷爾蒙+越來越接近的腦電波影響?

而來自德國的人類學家,海倫.費希爾則說:“愛情是由三種需求而生,一種是‘性’的需求,它激發你去尋求那些‘合適’的人;另一種是‘渴求浪漫’,類似於那種初戀時的眩暈感覺,但這種感覺大多數人只能珍藏於求愛時期;第三種對於愛的需求,是由我們大腦里的‘婚姻系統’發揮作用,那就是對生活伴侶的深深依戀。”──這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釋,愛,是源於需求。

更有趣的解說是,西方宗教學者,他們說,“女人是男人身上的肋骨變的,所以致使男人從茫茫人海中苦苦追尋自己那根肋骨。”然而科學研究推翻了宗教學者的說法──最初決定男性生命形成的染色體,是由女性染色體裂變所得──這豈不是說明了,男人才是女人的那根“肋骨”,難怪女人總是對男人包容,總是不經意地對男人散發“母性”,原來是“肋骨”作祟。

且不管這些學者如何從他們的領域、角度去解說愛情是如何產生,而毋庸置疑的是,愛情之所以產生的答案,其實需從精神、心理層面上去尋求。因此,接下來我們看看心理學家從心理角度去解說為何人類會陷入愛情中吧。

心理學家認為,“親和動機”是導致人類陷入愛情中的結果;當然,他們也不排除其他因素存在,只是他們比較傾向於“親和動機”說。

何謂“親和動機”?根據他們的解釋是──“想要和對方親近的一種心理”的意識。“親和動機”的產生,在於人因喪失自信而處於不安的時候,或在感情不安定的時候。而當人們處於這種狀況時,他們往往希望能找到“社會比較”(即在非客觀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的對象,藉此消除內心的不安全感。而這種時候,這類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親和力會變得高昂,會很容易與他人產生親近感或比較容接納他人接近與安慰。

雖然我並不是百分百認同心理學家對愛情產生的觀點,但若將這觀點與《每天夜晚》中四個男女主角配角的愛情產生加以印證的話,即發現心理學家的說法,又的確是挺有道理的。



(待續)

 

*寫於2009年12月,首發百度“每天夜晚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